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回复: 0

皇极经世书推算公式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0

回帖

40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09
发表于 2025-10-27 14: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皇极经世》全文框架与核心解读(附推演说明)
一、基本信息与成书背景
《皇极经世》是北宋哲学家邵雍(10111077)的象数哲学巅峰之作,由其子邵伯温整理为十二卷六十四篇,核心内容包括:
《元会运世》(34篇):构建“元—会—运—世”时间网格,推演宇宙与历史周期;
《声音律品》(16篇):以“十天声—十二地音”唱和生成万物数理;
《观物内篇》(12篇):方法论总纲,提出“以物观物”“以数观理”;
《观物外篇》(2篇):门人笔记,补充治道与历史观。
全书以象数(卦象、数理)为工具,融合《周易》原理与河洛数理,旨在揭示“宇宙演化—历史兴衰—人事规律”的同构关系,被朱熹誉为“推步之书,整齐包括尽万物之理”(《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务究造化之源”)。

二、核心框架:宇宙与历史的同构模型
(一)时间推演体系:“元—会—运—世”
邵雍将宇宙与历史的演化划分为四级时间单位,形成可量化的“大周期嵌套”结构:
1=12=360=4320=129600年(涵盖天地生灭至人事兴衰的全周期);
1=30=360=10800年(对应文明大阶段的更替,如“开物—闭物”);
1=12=360年(中长周期,主宰社会制度的兴衰);
1=30年(短周期,聚焦具体时代的制度与风气)。
时间锚点:以传说中唐尧即位之年(公元前2357年,甲辰年)为“午会第七运”的起始点(对应《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的文明节点),将人类历史纳入“天根月窟”的阴阳消长框架中。
(二)象数体系与历史四阶段论
象数基础:
结合河洛数理(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216×144=129600,对应“一元”总年数),以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去掉乾、坤、坎、离四正卦,用六十卦循环)推演时间与事件的对应关系。
每会对应5卦(每卦2160年),每运由会卦初爻变出(每卦360年),每世由运卦初爻变出(每卦60年,两世共60年为一运的细分单元),每年再对应一卦(除去四正卦,4320世×30=129600年,与一元总年数吻合)。

历史四阶段:
提出“皇—帝—王—伯”的治道演进模型:
此模型与“元会运世”的阴阳消长相呼应——如夏商周属“午会阳盛”,秦汉至唐为“阴渐长”,北宋正值“午会末运”的文明转折期(邵伯温《易学辨惑》)。
皇(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以“道”治天下(无为而治,契合天道);
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以“德”治天下(德性教化,民心归附);
王(三代:夏、商、周):以“功”治天下(功业凝聚,制度建基);
伯(春秋战国):以“力”治天下(武力与权谋主导,秩序崩坏)。

三、推演逻辑:从宏观周期到微观细节
(一)四级推演步骤(以2021年为例)
定位时间坐标:
会:69038÷10800=64238→第7会(午会);
运:4238÷360=11278→第12运(午会第12运);
世:278÷30=98→第10世第8年(每世30年,对应约19942024年);
年:第8年中的具体年份(如2021年为该世第8年内的某年)。
计算积年数:
公元0年对应皇极积年670172021年积年=67017+2021=69038年。
划分周期:
逐级推导卦象:
会卦:每会(10800年)对应一卦(如子会为复卦,午会为姤卦),决定千年尺度的大势;
运卦:由会卦初爻变出(如子会复卦初爻变出颐卦,每运360年),主导中长周期的兴衰;
世卦:由运卦初爻变出(如颐卦初爻变出屯卦,每世30年),映射三十年代的制度与风气;
值年卦:每世60年中,每年对应一卦(按先天圆图顺时针排列,除去乾、坤、坎、离四正卦),直接反映年度气象(如2021年值年卦为渐卦,象征渐进发展)。
(二)关键算法与工具
声律成卦(邵雍独创):
“十天声”(对应天干:太阳/少阳分五等)与“十二地音”(对应地支:太阴/少阴分六阶)为参数,通过“声数×音数mod64”生成本卦(如乙属少刚声数7,巳属少阴音数107×10=7070mod64=6,对应讼卦)。再结合“动爻”(如年份+当世序数)确定变爻,推演具体事件(如周赧王59年推得“讼之未济”,对应战国格局)。
层级嵌套验证:
大周期(会/运):看文明纲纪转换(如午会阳盛转阴衰);
中周期(运/世):观社会制度更替(如北宋“世卦贲卦”对应文化繁荣);
小周期(十年/年):察阶段性风气(如“十年一变”的十年卦、“值年卦”的年度机缘)。
四、核心思想解读
(一)宇宙生成论:以一心观万心
邵雍吸收老子“道”与孟子心性说,主张“以一心观万心”——圣人通过象数推演洞悉万物规律,代天行道(《观物内篇》)。宇宙的本质是“数理与天理的统一”,象数既是工具,亦是天道显化的载体。
(二)方法论:观物而非以我观物
强调“不以我观物,以物观物”(《观物内篇》),即通过客观的象数推演(而非主观臆断)穷究物理。其体系涵盖天文、地理、人事,形成“数理→卦象→史实→天理”的四重认知框架(明代来知德评:“康节之数,非术数也,理寓于数也”)。
五、学术争议:
因内容晦涩,“先天学”特质引发学派归属争议(儒/道);部分推演(如十二万九千余年周期)被质疑合理性;传承中存在元代数学化、明代实用化、清代考据化与术数化的流变(如元代术士简化为“运世”两级,明代发展查表法,清代考据修正历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清河龙虎堂

GMT+8, 2025-11-7 11:52 , Processed in 0.0620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