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3|回复: 0

中国古都风水系列之一——北京

[复制链接]

208

主题

15

回帖

794

积分

山居道士

积分
794
发表于 2024-2-6 00: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城市的建筑史可上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初年,从西周的蓟丘、西周末的燕都、唐代的幽州,辽代的南京城、金代的中都城,二千多年里城址都在今北京城西南天安门一带。今日的北京城,是元朝大都奠定的基础。
       北京在风水定义中,有人也曾称“龙盘虎踞”,如元时人即认为,“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据说这也是元从上都迁到大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公元10世纪时的辽时,北京一度也曾叫过南京。北京的叫法很多,我查了一下,蓟城、燕京、中都、大都、北平都是北京的称呼。但真正叫北京的则在1403年之后,而在民国时间,又改北京为北平。
       北京在三大古代都城中,成为“国家首都”的时间比西安和南京都要晚。北京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周武王时期,尧的后代被封于这个地方,时称蓟丘,后为燕国国都。“燕”的由来也因为燕山这条大龙的存在。
        北京第一次“龙翻身”在公元12世纪中叶,时金主将国都由东北迁到这里。真正的龙兴应该是在元朝。但之后,北京也遭受了一次劫难,整个城市几乎被烧光了。此事发生于公元1216年,之前一年,成吉思汗将金政权逼离燕去,迁都汴京。蒙古军队轻易就占领了燕京。成吉思汗的军队进城后,将金的宫室整个焚毁。
         成吉思汗无意于定都北京,但都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情况发生变化。深得忽必烈信任的和尚刘秉忠建议,元的都城迁定到燕京为佳,忽必烈接受了这一建议,改燕京为大都。并指定刘秉忠主持大都的设计和建设。刘秉忠依汉人传统的风水观点,按“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式安排了大都的功能布局,历时24年方建成,遂现代北京城的轮廓。  
       作为国都的选址,在中华先人的眼中,它关系到未来的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关系到族人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十分的慎重。他们认为,国都要建在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上,背有大山,左右有河湖泉溪,要有可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来保障城内人口的衣食所需和发展经济。有了这些地利,内筑城,外立廓,廓外挖城壕;高地修沟渠,低地筑堤防,这样的城可称之为“金城”。
而北京的风水之佳被历代学家所称颂。请看山形: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它的西面,峙立看由南向北腾而来的太行山脉;城北,浩浩的燕山山脉罗列簇拥,包围着京师。这两股山脉交会 、聚结,形成了风水学上的所谓“龙脉”。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堪舆术也颇为在行,曾对北京所在的冀州一带风水大加赞赏,“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从朱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的地理形势是全符合传统的风水要义“左青龙右白虎”格局的,呈“四方朝觐”态势。
       再看水势:青山之中,来自于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汇合为永定河。永定河穿行于深山老林之间,到了京西三家店,陡然冲出山谷,在北京小平原上伸展流淌,造就了形同蛛网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
      其它两个方向上,它东面连接着山海关;向南居高俯视看历来为兵家必争的中原大地,真可谓: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在这样的山、水之间,北京城温润丰饶,地灵人杰。
       这种山水形势,风水学上称之为“藏风聚气之地”,是最佳风水格局。宋代理学家朱熹夸赞道:“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

我们接着看北京的建筑风水:




       明代北京城的规划和布局,是以《周易》的阴阳八卦思想为基础的。首先就外城和内城的格局来说,外城在南,为乾,为天,为阳;内城在北,为坤,为地,为阴。外城呈扁圆形,略宽;内城呈正方形,略窄,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的象征。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天地安位,山泽气”的象征。其次就城门的配置来说,外城七门,内城九门,七是少阳之数,而城门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经之地;九是老阳之数,象征天子的“九五之尊”,所以内主外从,内用九而外用七。内城的城门配置,南设三门,南为奇数,为阳;北设二门,北为偶数,为阴。另外,内城的主门正阳门的门高为九尺九寸,正是老阳之数的体现。
       再次是北京城的主轴线是以《洛书》中载九覆一的观念设计的,南起永定门,北至鼓楼的南北垂直线,纵贯城市中心,将北京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两边建筑群巧妙地连接、组合,呈现出风水地理的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
阴阳观念和对称原则还反映在五坛的配置上。所谓五坛,就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社稷坛。天坛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于城市南端的外城内侧圆形建筑;地坛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于北方的内城外侧,方形建筑;东有日坛,西有月坛,而对称的中心点,就是内城中央的社稷坛,是天子祭祀土地和谷物稷神的地方,在风水学理论中称之为“风水穴”。
       占据北京城中心位置的,是天子施政和居住的宫城。皇宫是不许人进入和靠近的禁地,而古人又将天帝所居住的天宫称作紫宫,所以宫城又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一座长方形城地,南北长960余来,东西宽750米,周长3428米。城墙高10米,四面各有一门,正南午门,北面玄武门,以及东华门,西华门。
       紫禁城由前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发号施令、举行大典的地方。三大殿以北为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皇子、公主居处的地方。
       从午门至玄武门,又有一条中轴线将紫禁城分为东西阴阳二区。东方如出,为阳,五行中属木,是春天的象征,在“生长化收藏”中属土,所以内廷部分的东都布置了与“阳”有关的建筑,如皇太子居住和讲学的南三所,文华殿等;西方为阴,五行中属金,是秋天的象征,在“生长化收藏”中属水,所以内廷部分的西部布置了与“阴”有关的建筑,如皇后、嫔妃居住的寿安宫、寿康宫、慈宁宫等。这样的布局体现了男左女右,阳左阴右的观念。
       前朝部分的建筑文华殿在东在左,武英殿在西在右,与此相应的白官上朝文臣列于左,武将立于右,左青龙,右白虎思想,青龙为文官,白虎为武将。
       此外,宫城东置太庙法阳象天,西设社稷坛法阴象地。太和殿丹陛上左陈日晷以司天,右置嘉量以司地,前者定天文历法,后者制度量衡,都是左主天道属阳,右主地道属阴,阴阳相合而成一体。
我们光人的这种“法天象地”,阴阳宇宙的观念不但体现在北京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群的整体布局上,而且在建筑的造型和装修的每一个细节上,无不切对应合,用意深远。
       祈年殿,高高矗立在祈谷坛中心,是天坛建筑群中最为宏伟的建筑,也是体现天人相通观念的典型建筑。它的殿为圆形,顶为蓝色,代表天;地是方形,代表地。殿内,中心有四根最大的立柱,叫“龙井柱”,象征一年有四季;中层十二根柱子叫“天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三十六个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个小窗代表七十二侯。第三重殿檐有二十八根楠木柱,代表二十八个星宿。而祈年殿和整个天坛,都处在大片柏树林的围抱中,密密森森,直身其中,充满了上天的感应。
        绵延了公里以上的紫禁城墙,如一条紫红色的长带,环绕着9999间堂皇气派的皇家阁宇,而这紫色,正是紫薇星的颜色。紫薇星是宇宙的中心,天空中亿万颗星星都围绕着它转,象征着:大地中央是中国(中央之国),中国中心是紫禁,塑造出:“君权神授”“唯我独尊”的天子形象.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在这样的一片建筑群中,元、明、清三代40位皇帝,坐了整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北京作为中国中心的地位,仍在延续着。
       但北京的风水缺点也特别明显,由于离关外太近,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明中后期,不断受到北方蒙古人的侵扰,明帝王后期一度想再迁南京。清初无锡人、地理学家顾祖禹撰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被称为“奇书”,书中就点明了北京风水的要害之处,“燕都僻处一隅,关塞之防日不暇给,卒旅奔命,挽输悬远,脱外滋肩背之忧,内启门庭之寇,左支右吾,仓皇四顾,下尺一之符,征兵于四方,死救未至而国先亡矣。”这个观点,实际是从明朝让清朝灭亡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护京的居庸关、山海关、紫荆关、倒马关等军事要塞一旦失守,被对手控制住,北京城破陷仅是旦夕之事。
       北京的供给也成为一大问题,北京的水源与城市发展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突出的矛盾,“风水宝地”的北京缺水,是一个威胁不弱于敌人的问题,历史上西域繁华的楼兰古城的突然消失,就是因为没有水,让“干死”的。在现代的北京,水荒日益严重,周边沙漠化,加上人口激增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在不少学者眼里,北京已不适合做首都,“迁都”时不时被提及,甚至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不回避这一话题,北京“沙漠化问题若不能控制,迟早要迁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大师|清河龙虎堂

GMT+8, 2024-12-19 04:45 , Processed in 0.1730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