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8|回复: 0

【历史之谜】刘伯温600年前留下的碑文,没想到第一句是蒋介石……

[复制链接]

179

主题

4

回帖

607

积分

山居道士

积分
607
发表于 2024-3-6 00: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刘伯温之所以在民间声望如此之高,跟他在民间的形象是有关的,刘伯温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千古奇人。

刘伯温有一本非常有名的预测中国未来的著作《烧饼歌》流传于世。刘伯温也因为烧饼歌而名声大噪。

其实刘伯温还有另外一个预言流传于世,这就是被发现最晚,预测中国未来的著名的《金陵塔碑文》。

《金陵塔碑文》则直接跨越600年的时空,从民国开始预测,直到未来。这就是《金陵塔碑文》最奇怪的地方。

说起《金陵塔碑文》,就必须要说一下金陵塔,金陵塔建在南京城郊,乃明朝军师刘伯温所建,到民国约有六百余年历史,

民国七年国军攻陷南京时,部分将士在塔附近宿营时,讵料深宵塔内发出凄厉怪声,员兵不能入梦,甚表惊讶,遂报上峰,蒋介石据报亲临视察,乃下令拆卸,偶然发现一段碑文。这段碑文就是《金陵塔碑文》。




由于金陵塔碑文十分长,因此将中间部分截去。

金陵塔,金陵塔。刘基建,介石拆。拆了金陵塔,军民自己杀。草头相对草头人。到尾只是半缩龟,洪水横流成泽国,路上行人背向西。日出东,日没西。家家户户受惨凄。德逍遥,意逍遥,百载繁华一梦消。红头旗,大头星。家家户户吊伶仃。三山难立足,五子齐荣升。心忙忙,意忙忙,清风桥拆走如狂。尔一党时我一党。坐高堂,食高粱,全不计及他人丧。廿八人,孚众望,居然秧针胜刀枪。国运兴隆时日到,四时下种太平粮。一气杀人千千万,大羊残暴过豺狼。轻气动山岳,一线铁难当。繁华市,变汪洋。高楼阁,变坭岗。父母死,难埋葬。爹娘死,儿孙扛。万物同遭劫,虫蚁亦遭殃。幸得大木两条支大厦。 鸟飞羊走返家邦。能逢木兔方为寿,泽及群生乐且康。有人识得其中意,富贵荣华百世昌。层楼垒阁耸云霄,车水马龙竟夕嚣。浅水鲤鱼终有难,百载繁华一梦消。

金陵塔碑文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就是开头第一句,就提到了蒋介石的名字。以往任何一个预言都不可能预言到人名。但是金陵塔碑文做到了。




可想而知,当年拆掉金陵塔,挖出碑文后,现场的人会做何感想。现在想想都会觉得有凉气从脚底下窜上来。

正是因为如此的可怕,这通石碑最后被砸碎,没有留下来,而当时也没有拓片,只是手抄进行了记录。

碑文中说拆了金陵塔,军民自己杀,正是拆掉金陵塔以后,中国的内战就开始了。

“路上行人背向西”,其实这就是一个东字,前两句就不用解释了吧?

德逍遥,意逍遥,百载繁华一梦消。二次世界大战,带给整个人类深重的灾难。

“层楼垒阁耸云霄,车水马龙竟夕嚣。浅水鲤鱼终有难,百载繁华一梦消。”当高楼大厦耸入云霄、街上车水马龙,百年的繁华居然像梦一样。




很多人曾经分析,金陵塔碑文很有可能是蒋介石学习老祖宗玩儿的一套把戏,想通过这样的碑文告诉世人真龙天子就是蒋介石,连600年前的刘伯温都知道,但是这种推测根本站不住脚。

就算是蒋介石想玩一套受命于天的把戏,但这金陵塔碑文玩儿的也太过了。碑文中的内容在碑文被发现时可都还没有发生。而且碑文可不是吹捧蒋介石的。反而是除了写蒋介石拆了金陵塔,再也没有关于他的好消息。




小编有话说:谢谢各位英雄好汉,这么英武不凡的你还可以抽出时间来看小编的文章!如果有什么帮助到您的,小编甚是欢喜,也请您点一下关注,每天观看历史信息与野史记载!如果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欢迎网友们在下方评论区随意吐槽!小编扛得住!


风水故事丨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非常多名人留下了印记,其中刘伯温在我国的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传奇故事的人物、让人觉得介于人与神之间,其中刘伯温在明朝的反叛时期就有一个斩龙脉的故事,流传到如今不知道你有多少了解?


刘伯温,一位在中国民间传说介于神人之间的人物,人们总不由自主地把他同姜子牙、诸葛亮等同起来。 在风云动荡的元末明初,刘伯温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故事,至今人们依旧津津乐道。刘伯温名基,字伯温,谥文成,浙江青田县人。在正史中,刘伯温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却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关于他的传说可以说不胜枚举。至今,兰州民间还流传有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




明初,兰州是明军和残元势力激烈争夺的要地。对遥远的江淮地区而言,交通不便的兰州似乎难以企及,刘伯温怎么会来兰州斩龙脉呢?说起这个故事,知道的人很多,但仅仅限于了解,知道刘伯温来此斩龙脉而已,至于他为何来兰,故事究竟保存了什么样的群体记忆,无人深究。 不久前,兰州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周建睿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刘伯温来兰州斩龙脉的故事。 兴隆山曾叫兴龙山 我长期在武协工作,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到西北各地拜访一些民间武术家,在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自然也就说起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一些民间故事就是这样知道的。 我发现,关于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在西北好多地方都有流传。比如在天水秦安,比如在青海民和、贵德。这些故事,虽然版本不尽相同,但结构大体相似。民间传说中,故事的发生地大多为一条山脉主峰余脉,或者在水边等和风水有关联的地方。山的余脉,恰好有座比较深的豁口,附近还有很多红色土壤。于是,人们说,这条山本是条巨龙,结果被刘伯温斩断了,血流把山都染红了。




在流传在各地的故事中,却很少讲到刘伯温是如何发现龙脉的。这我就想起了在榆中兴隆山下听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在兴隆山边的一位民间武术家中听说的,后来在榆中的其他地方,也听到了相类似的故事。 乡亲们告诉我,兴隆山原先并不叫兴隆山,而是叫兴龙山。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是天水人,对于兴隆山的认识也停留在书本上,书本上写为“兴隆山”,乍一听乡亲们这样说,我自然很吃惊。 在和他们喝酒聊天中,乡亲们慢慢道出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蒲阴阳找出了龙脉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在以前,兴隆山并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山中的生态环境比现在好得多。人们说,山中森林密布,林间走兽成群,潭水里蛟龙出没。那时,人少,工具落后,乡亲们很少走入大山深处。山边有个小村庄,村民们农猎兼营,种着几亩地,闲了就在山边猎点野鸡、兔子、鹿之类的动物,补贴生活。 这个小村庄中却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人物——蒲阴阳。这个老头不得了,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尤其有一手绝活——看风水。在民间,这样的人往往享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周围几十里地的乡亲们都请他看风水,选吉地,生意好得很。 蒲阴阳虽然赚了不少钱,奈何后人不成器,两个儿子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一事无成。匆匆几十年过去了,蒲阴阳人老体衰了,他的儿子们着急了。父亲跑不动了收入也少了,生活水平就逐渐下降了,最为关键的是老人家当了一辈子的阴阳,但至今没有给自己选择一块吉地。



一天,两个儿子按捺不住就去问个究竟,蒲阴阳说,不是我不为你们着想,而是你们根基不行。兴隆山上真有盘龙卧虎的吉地。给你们说了反而糟蹋了龙脉。 两个儿子别的没有记住,单单将龙脉牢牢地记下。蒲阴阳临终之际,两个儿子再次去问他,你老人家归天后,到底要埋在什么地方呢?务必为后人着想一下。蒲阴阳本来不想说,奈何架不住儿子再三追问,只好留下话。 老头说,他死后不要声张,不要给任何人讲,把“身体”用清水洗干净后,赤身用草席裹好,用草绳捆上,向着兴隆山快跑,啥时候草绳断了,就地埋下,不可随便移动,墓修好后,要守墓100天,每天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太阳刚出的时候,要用老头留下的“桑弓柳箭”拉弓三次。等到100天,将柳箭对着太阳射出去。这样你们就出人头地了。 两个儿子自然对老爹临终的话深信不疑。可是,就在他们准备按照老爹遗言安葬时,却出了岔子。 惊天一箭射在了金銮殿上 蒲阴阳的姑娘说,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赤身下葬终究不妥。在她的坚持下,儿子们只好给老汉穿了一条裤子。最后,两个儿子抬着去埋葬了。埋葬后,蒲阴阳的两个儿子天天坚持在日出时分拉弓射日,可他们终究不是细心人,关键时候又出岔子了,日期算错了,到了99天时,他们以为是100天,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桑弓柳箭。等太阳出来时,拉开弓将柳箭射了出去。




只见那支箭“嗖”的一声,钻入了云霄不知去向了。兄弟俩见此情形,顿时惊呆了。他们害怕惹出什么祸事,赶紧收拾上东西,跑回家去了。 这支箭飞到了哪里呢?飞到南京城。这时,坐天下的正是朱元璋。早上,朱元璋正在洗漱,就听见“呼”的一声,抬头一看,只见一支箭如同流星一般,带着红光而来,“嘭”就钉在金銮殿的柱子上。这还了得,朱元璋非常生气。让锦衣卫彻查,谁知无所不能的锦衣卫却一筹莫展,根本就找不到是何人所为。 无奈中朱元璋让刘伯温看看究竟。刘伯温屈指一算说,箭从西北方向而来,主西北方向出龙人,将对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听后,赶紧让刘伯温带人到西北去看看,斩断龙脉,确保大明江山平安。 刘伯温带着人,四处寻访,查看风水地脉。这一天,来到了榆中,只见眼前这一条山脉,山清水秀,奇峰罗列,鸟兽成群,的确不凡;再往前走,河水哗哗流淌,小鱼跳跃。刘伯温断定射出惊天一箭的人就在这一带,就耐下性子慢慢查访,果然打听到了蒲阴阳这个人,更听到了安葬时的怪事。




于是,刘伯温就带人找到了蒲阴阳的墓,让人把墓挖开看个究竟。谁知,蒲阴阳的墓很神奇,白天挖开了晚上又合上。无奈中刘伯温下令昼夜不停地挖,终于把墓挖开了。这时,人们吃惊地发现,尸体上爬满了长蚂蚁,上半身已经长出了龙鳞。由于穿着裤子,下半身并没有长出龙鳞,奇怪的是一只脚已经跨上了一条土龙,眼看就要腾飞。 原来是这个蒲阴阳站住了龙脉,刘伯温下令毁墓灭尸。然后,刘伯温又祭起宝剑,将蒲阴阳墓地周围几座山脉砍断。又把兴龙山改为兴隆山。刘伯温斩断龙脉后,此地的“风水”就逐渐不好了。树木长得慢,人们砍得快,生态逐渐变了,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刘伯温斩断皋兰山龙脉 据我了解,同一母本的故事在西北很多地方都有流传,只不过细节各有不同。在我老家天水,也流传着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说是刘伯温到秦安后,屈指一算,知道龙脉必定在秦安西川镇一带。果然,他发现了不同之处,一户人家的黑狗很有灵气,经常守着一个芦苇根,原来这支芦苇便是龙脉之根。可是,这支芦苇斩不断,最后人们用芦苇叶子才“斩”断芦苇根,破了龙脉。 相类似的故事,在兰州也有流传。据民间传说,一日,刘伯温来到兰州城,登望河楼,四处眺望。忽然发现黄河奔腾而去,南北两座大山隔河对峙。黄河中的水汽竟然与南北两山的雾气逐渐融合在一起,南北两山不正是两条龙吗?南面的龙头在皋兰山,北面的龙头在九州台,两龙相交,将要出真龙天子。于是,刘伯温挥剑向皋兰山下斩去,相连的山脉便被斩出缺口。以后,人们就管刘伯温斩龙处叫大豁岘,把皋兰山尾部叫成龙尾山,龙血流下的地方叫红山根。他还在龙尾处修建了四个墩子,人们把那里叫四墩坪,也叫伏龙坪,而且还在坪上建了一座伏龙亭。人们说,龙脉断了后,南北两山生态逐渐恶化,变成了荒山秃岭。


故事二
      相传在明代洪武年间,有一天,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在五更三点上朝启奏皇上:臣夜观天象,发现无锡龙山(即惠山)有龙脉龙气,将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将大乱南。“朱元璋大吃一惊,急问:“如何是好”?刘伯温笑笑说:“待臣前往无锡细察一番,便有主张。”刘伯温来到无锡,登上龙山,朝东、朝南、朝西、朝北望了又望,然后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粘成了一个泥团。他看看手上的粘团,再捏捏、看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刘伯温立即吩咐随从晓谕龙山脚下众老百姓:大明天子深知民间疾苦,特派军师前来龙山察访,今发现龙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卖钱度日,变泥土为乌金,无锡人将永世享受不尽。刘伯温跟着招来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许许多多头戴朝冠,身穿朝服、脚登朝靴的文官武将,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人见了都喜爱。
那时候,龙山脚下的老百姓因日子过得十分贫困,都以为是朝廷为百姓着想呢。于是家家户户拿起铁锹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没几天,龙山街上开满了大小店家、摊位。刘伯温看到龙山脚下泥人店铺越开越多,暗暗高兴。一天夜里,他与随同前来的太监开怀畅饮。酒过三杯,太监忍不住轻轻问他:“军师,皇上派你来办理安邦定国的大事,你为啥叫无锡老百姓大做泥人?”刘伯温带着几分醉意,得意地仰天大笑,说:“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尽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将,这岂止三斗三升,我要刨得龙山一丝龙肉也不剩!”太监又追问:“军师计策虽妙,可龙山不死,后患无穷呵!”刘伯温安慰他说:“公公不必担忧,山人还有对策。”

秦安的山川

过了几天,刘伯温突然调三百士兵,在龙山南麓青山湾前的山坡上扎营下寨;并下令把这一带树林统统砍掉,从中选了一块地方,准备开凿一口深井。附近老百姓眼看树林被毁,断了他们樵柴生路,都跑来气愤地跑来找军师说理。刘伯温呵呵笑道:"我是见你们吃水困难,特地为你们打算,井挖好了,大家得益非浅呵!
太监不知他葫芦里卖啥药,老百姓走后,悄悄地问道:“军师,你凿井到底为?”刘伯温嘴巴一努,回答:“这凿开处是紧连龙颈的龙脉,井一开凿,不就断了龙脉、斩了龙颈?嘿,我叫无锡人守着这座死山,世世代代尽出瞎子、聋子靠讨饭为生。”说完,两人不约而同冷笑起来。谁也没料到,两人说的悄悄话,竟被龙山听得清清楚楚。龙山越听越气,气得九个山峰顿时颤动起来,把刘伯温和太监颤得跌跌撞撞,滚到了山脚下。龙山的龙脖子也气粗了,一股怒气迸发出来,一瞬间天动地摇,“哗”一声巨响,在青山湾前山坡上长出了一座小山。第二天一早,刘伯温赶到打算凿井的地方一看,只见那里已平地隆起一个山头,吓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带着随从回南京去了。
这座小山,无锡人现在还叫它"产山"。无锡有句谚语"一夜长产山",就是这个出典。因为产山是龙山气出来的,所以产山上的泥土粗、无粘性,做不得泥人。龙山未死,龙山的泥土能做泥人,无锡人捏泥人的手艺却从此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刘伯温要把西北、西南、华南、华中、东北的龙脉都挖断,只留下安徽的不去挖,因为那是朱元璋的“龙脉”,要永远保护下去。他挖完了西北、西南、华南、华中的龙脉,就要去挖东北龙脉。
刘伯温带人到了山海关,前去东北斩龙脉。这时,土地爷把刘伯温拦住,对他说:“你要挖东北的龙脉,先要回答我一个问题,若能答上来,我就放你出关,若回答不上来,你就回京”。刘伯温想,自己是诸葛亮再世,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他答不上来的问题,就说:“请讲。”
“你看我是要出关还是进关?”土地爷一只脚踏在关内,一只脚踏在关外,你要说他出关,他收回关外的一只脚,你要说他进关,他会收回关内的一只脚。刘伯温想,这问题无法回答,看来,土地爷不让他再斩龙脉了。他只好转身回到京城,向朱元璋复命。几百年以后,满清兴起在东北,努尔哈赤率铁骑入关,灭了明朝,满人坐了天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大师|清河龙虎堂

GMT+8, 2024-12-21 08:03 , Processed in 0.0739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