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5|回复: 0

风水宝地——婺源江湾古村

[复制链接]

179

主题

4

回帖

607

积分

山居道士

积分
607
发表于 2024-3-6 00: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的江湾村,素有“风水宝地,伟人故里”之誉。后龙山和梨园河峰峦波涌,七星井和湖圳水作育后昆。这里继朱子道统的一代大儒是谁?创作了南京大学校歌歌词的又是谁?古巷悠悠,故宅永思,一篇短稿,道不尽江湾情,正所谓青山不墨,流水无弦。

本文选自作者《婺源古村落古建筑》一书。
该书全面阐述了婺源古村古建的发展历史、
规划营建、工艺技术、类型、特征与价值;
介绍了15处国保文物单位,
2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20座古祠堂、200栋古民居,
40幢古宅民宿以及400多处其他古建筑,
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婺源古村古建的专著。
“霞客云”公众号选编分享书中部分内容,
以就教于同好。




一、概述
江湾村,位于婺源县东部的江湾镇政府所在地,地理坐标:北纬29°21′46″,东经117°59′58″,距县城28公里。
江湾背倚雄伟秀丽的灵山余脉,静卧后龙山怀抱,前有攸山高耸,一前一后成为江湾的天然屏障。清澈的梨园河呈蜿延的S型绕村而过。平缓的山麓与宽敞的河湾,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充足的日照和可开垦的土地以及灌溉通舟之利,使江湾成为一块山环水绕的风水宝地。
江湾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3℃,7月平均气温27.6℃,1月平均气温4.3℃,无霜期248天。常年平均降雨量1818.2毫米,春、夏两季约占68.7%。
江湾村2020年有729户,2524人,70%是江姓人口,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绿茶、江湾雪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江湾于2012年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给村民带来三产收入的大幅度增加。目前村中有全日制完小1所,幼儿园3所,有镇中心医院1所。
古代的江湾是婺源通往徽州府的陆路要冲,有古驿道从村旁穿过。江湾现代交通更为便利,景—婺—黄高速公路设有江湾出口,婺源—黄山的省际公路从村中通过。从高速公路走,江湾距景德镇75公里,距黄山市只有50公里。现在,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的无线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均已通达江湾。

(江湾全景,叶汉生摄)

(江湾地形和古建筑分布图)
江湾建于隋末唐初。最早在此聚居的是鲍、藤、叶、戴、何诸姓人家,现在村中还有滕家巷、何家巷以及鲍家州,都是那时的遗存。当时,村子称“云湾”。北宋元丰二年(1079),“萧江”第八世祖江敌率族人迁居此地,子孙很快繁衍成巨族,其他姓氏人口逐步外迁,江姓占据了绝大部分生存空间,村名也改为“江湾”。
因为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通要道,商旅辐辏,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使江湾在千余年历史中从一个防御型古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贸繁荣,群贤辈出的千年古村。
最早的江湾古村范围不大,只有紧靠后龙山脚的一小片地方。它东西南北各有一座村门,即东和门、西安门、南关亭、北钥亭,是为抵挡匪盗、猛兽偷袭而建造的防御性设施。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繁荣,江湾古村不断扩展壮大。这种扩展在古代宗族制度的有效管理下,显得十分规整有序,突出表现在四通八达的街巷依次完善,沿街巷的建筑格局、高度、水系、排水系统都得到了相应的规划和控制。这个过程大约经过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南关亭向东南延伸出了一条河封巷,从东和门往南延伸出了一条添灯巷,使古村面积扩大了一倍。第二阶段,河封巷再向南辟出了一条横街巷,添灯巷向南发展出仙坛巷、八支碓巷,并逐步形成了呈东西走向、长达900米的江湾老街,村落南北向长方形的空间布局成为短边,向东拓展出一块长条形的空间,成为长边,构成了村落曲尺形整体空间布局。

(藤家巷)

(驿道老街)
风水宝地必然人文蔚然。江湾先后出现了江一麟、江永、江桂高等名儒仕宦以及一大批商贾巨富。这些先贤大多叶落归根,携巨款归隐乡里,修建宅院,起构祠堂,使官邸商宅密布于深街幽巷。延至今日,江湾村尚存有建于不同年代的古建筑268幢,其中有较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或在造型、材料、结构、装修方面很有特点的一级古建筑有13幢,占5%;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或构成古村落肌理的二级古建筑有180幢,占67%;一般性三级古建筑有75幢,占28%。古建筑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加上近现代建筑,总建筑面积达7.71万平方米。公共建筑,有人工引流挖筑的圳渠和三个小湖构成的“江”字形水系,有4座村门,5棵古樟,6座古亭,7口古井,9条古巷。全村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加上山林、河流、田园等古村构成要素,江湾古村落列入保护规划的范围达23公顷。这是一个“天人合一”,地灵人杰的理想家园。江湾,现为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二、钟灵毓秀的风水形胜
(一)灵地天成
“风水”的实质就是指气候与水土。讲究居住环境的气候与水土,是人类聚居学的灵魂。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中就对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科学性、合理性作了很精到的阐述。剔除风水学在长期发展中附会上的迷信色彩,还其科学的真实面目,才能更好地解读江湾地灵人杰之谜。
我们的祖先从宇宙、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观察到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这一规律,从而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等命题,直观地感悟到人与自然生态的统一性。星象运行、日升月堕、太阳耀斑、宇宙射线、地球磁场、彗星陨石、极光日蚀、火山地震、飓风洪水、潮汐涨落、干旱潮湿、寒来暑往,这些自然现象,无不对人体和生活状况产生影响,以至对人的命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人们的理性认识和感性直觉都意识到冥冥中有可知未知的神秘力量在影响着自己的一切。趋吉避凶的警觉性使他们对气候、水土有着本能的与经验的关注和探究。在长期的感知体认和摸索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一套使人类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利用自然,汲取自然营养的方法,这就是择基卜居的“风水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直言之,风水术也就是为人类寻求和营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家园,使优良的生态、美丽的风光、丰饶的田园、富足的山川,为人类创造一个生息繁衍的最佳居所,让人们由此过上富裕的生活,形成文明的风俗,一代一代提升、完善,最终使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人们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这就是“地灵人杰”背后的奥秘。
从江湾区域的小环境来说,可说是藏风聚气的好风水的典型。江湾的祖山是灵山,状如莲花,故又名芙蓉山,是吉瑞祥和的象征。江湾附近诸山状如九龙朝宗,趋向灵山。其中,江湾的父山和母山为朱笔尖,山形如魁星点斗的朱笔,发兆文运。江湾背靠的后龙山,山形如一条头朝东尾在西,摇头摆尾的活龙。后龙山全山密林覆盖,郁郁葱葱,地气充沛,气场旺盛。龙头向东远望灵山,仿佛在汲取灵山的灵气。梨园河水自东向西悠然地流经后龙山南,形成一大回环的曲线,“风水术”中称为“金带水”,是典型的金城环抱格局。江湾村就安然地坐落在后龙山与金水河之间的明堂之位,天造地设的至尊风水宝地上。江湾河南岸不远,攸山俨如一只朝阳而立,却又回首北望龙山的凤凰鸟,形成龙凤呈祥的格局。后龙山与攸山(凤山)两尾弯曲相对,形成交尾状,构成乾坤交泰格局。梨园河水从两山尾处(即水口处)曲折西流,两山关锁水口,形成气场最严密的屏障。据当地民间的说法,攸山如火苗尖,与南方朱雀属火之理论相合。而朱雀其实就是凤凰的原型。梨园河水成S型流过,使河两岸形成负阴抱阳的太极图双鱼状,赋予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环抱江湾的梨园河)
如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江湾的这种自然环境、地理形势其实很简单。山挡风寒,水予灌溉生活之便,双龙交尾锁水口,则为江湾盆地营造了一个自己的小气候,使外界的邪气不致入侵。后龙山脉厚深长,有利林木繁育,庇护村子水土。梨园河水两岸平畴交望,是开垦良田的沃土。这样一方土地,当然有利于人的生活居住和生产发展以及文明的发育。又因为崇山峻岭重重围合,村落良田面积十分有限,发展空间也受到严重制约,造成了村人外流经商的社会现象。

(后龙山和江氏宗祠)

(二)卜居和补基
萧江氏是如何发现这块风水宝地,又是怎样在这里兴旺发达起来的呢?
萧江祖先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据《萧江世宗谱》所传,萧江氏最早的祖先是帝喾,是上古五帝之一,属姬姓。帝喾之子简狄,简狄生子名契,被舜封为子姓。子契之后三十世生大乙,是为成汤,商朝的建立者。从帝喾到成汤,“萧江”氏祖先均为上古时期统治者,故被称为“天潢之氵瓜               ”,意为皇族之后裔。
商朝第19位帝王名帝乙,其次子名中衍,中衍传至大心。大心因“平南宫长万有功封萧庸(今安徽萧县),子孙因以为民”。这是春秋时期的事。
自春秋至唐,“萧江”氏在萧姓时期再度成为君王统治者和“宰相氏族”。西汉时期,有宰相萧何。南朝齐国萧衍“仕齐为南雍州刺史,以功进爵为梁王,历代齐而有天下,因以号,都建康”,是为梁高祖武帝。其长子萧统,封为昭明太子,编有《昭明文选》。公元556年,陈灭梁,存国54年。有唐一代,萧江共有5人任为宰相,分别是:太宗王禹相、玄宗嵩相、德宗复相、宣宗显相、僖宗遘相;加上不属萧江一脉的萧华(相肃宗)、萧亻免(相穆宗)、萧仿(相懿宗),时称“兰陵八萧”,又称“八叶宰相”。萧江氏成为“台辅之宗”。
《萧江世宗谱》载,萧江始祖萧(江)祯铭文有记:萧祯是唐僖宗年间太子太保同平章事萧遘的次子,因平乱有功,被唐僖宗敕封柱国上将军,领江南节度使,赐第新安之篁墩。唐僖宗光启三年(1887年),萧遘因被陷害赐死,萧祯避祸隐居篁墩山中。因以从江来,遂以江为姓。从姬——子——萧——江,萧江氏四易其姓,繁衍成中华一大族。
江祯生有三子,长子江董,次子江郑,三子江威。后梁末帝期间,三子叠分。萧江二世祖江董迁居婺源皋经(今大畈水路村),江郑迁居歙县溪南,江威则迁居衢之开化(浙江省)。江董迁婺后萧江一脉枝繁婺源,分布在全县20多处村落,其中尤以江湾、旃坑、龙尾三村最为集中,被称为“萧氏三江”。清末状元张謇为江湾题写了一副对联:“江氏自节度(指江祯)易姓以来,叠分于婺、于歙、于衢,代挺闻人,粲乎溯南陵八萧至昭明太子;云湾当有清重儒而著,其它若胡(胡培翚)、若程(程瑶田)、若戴(戴震),并称世哲,翕然推弄丸(江永自号)一老继晦庵(朱子号)先生”,很精到地概述了萧江氏的历史与荣耀。
延至萧江六世祖江文采(又名江文汉),遇上了南唐国师何溥,字令通,人称何公仙。宋太平天国四年(979年),何公仙因被同行所害,改名慕真,来到江湾灵山隐居,与江文采结识。江文采与其子,萧江七世祖江元庆,赠田60亩(一说50亩),并出资修建了灵山碧云庵。何令通在碧云庵修道40年,于天禧三年(1019年)坐化升天。他生前为江文采指点建村马槽坞广溪(今之箬坑坞)以求发展。后来,他又看中了云湾这块风水宝地,指点江元庆之子、萧江八世祖江敌首迁云湾。
但是,何令通认为云湾的风水尚有欠缺之处,须一一补救才有利于江氏的繁衍发展。这些补救措施有5项。
一是培土补基。即接龙脉筑“仙人桥”。江湾父母山朱笔尖龙脉与后龙山之间有一处120米宽的凹陷,断了龙脉元气。所以江湾人要挑土填筑一座接续龙脉的桥。这座桥高38米,长120余米,顶宽只有2米,靠肩挑手提堆土筑成,工程十分浩大。传说江湾人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上苍,八仙中的铁拐李专程至此察看3天,深受感动,情之所至,使用铁拐一指,呵口仙气,连接两山的土桥即刻成形。第二天江氏先人依旧上山筑桥,发现一夜之间,桥已自然天成,知有天助,故将此取名为“仙人桥”。这座仙人桥的实际功能是为村落遮挡寒流北风。
二是改河补基。即改变河道走向。在上街头村外沿梨园河外河沿,修筑了一条坚固的大坝,填土成地,使河道南移外拐,形成“S”型环抱村庄。这一工程实际上是人工营造一个河曲地段,使村庄南边的田地在河流自然的长期冲积下扩大田土,增加农田面积。
三是引水补基。江湾人挖筑了一竖、二横、三池,形成了“江”字形水系。“一竖”是指发源于村落东面的坞头源的一条山溪,它由北向南从江湾村东部的一片农田中间穿过。江湾人在小溪流至新坑桥的下方筑一水坝,拦截溪水,在水坝上游开挖了一条水圳,引水入村。而淌过新坑桥坝的溪水则继续南流,在接近梨园河入口的岳飞桥处,又筑坝拦水,使溪水西流入村。“二横”中第一横是由新坑桥坝始向西流经村内的水圳。它穿过村东的一片水田,进入古江湾,从南关亭前流过,出村后至村西水口辛峰阁前注入荷花池,再流入梨园河。江湾人称此圳为“湖”。“三池”是指南关亭左右两侧的两个荷花池和村西辛峰阁前的一个荷花池。三个荷花池均与湖圳水系相通,夏日里荷花绿叶,池碧鱼乐,景色宜人。这一人工水系的营建,为江湾人生活、灌溉、消防提供了水利之便,成为江湾人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新坑桥)

(穿村而过的水圳)

  
(重建的村西辛峰阁和荷花池)
江湾人还先后开凿了7口古井,呈北斗七星状分布于村中。这7口井在北斗七星的星位分别是:龙井,柄端摇光星位;滕家井,开阳星位;三角井,玉衡星位;添丁井,天权星位;南关井,天玑星位;祠堂井,天璇星位;剑泉井,天枢星位。江湾人的传说是,村南的攸山形似火苗尖状,为防火灾而凿井避之。实际上,这7口井都位于村中居住密集地区,为离梨园河较远的村里住户提供用水方便,当然也使消防灭火有了水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扦井为防火也是有道理的。

(龙井)

(藤家井)

(三角井)

(添丁井)

(南关井)

(下祠堂井)

(剑池井)
   四是植树补基。在村周边四角和沿梨园河曲尺形长边的中间部位各种植有一棵樟树,呈落地梅花形,取“梅开五福”之意,避邪祈福。实际上也为古村防风沙,添绿肺,改善了空气,美化了村容。



(村中的两棵古樟树)
五是镇物补基。古江湾在村头水口建有文昌阁、水口庙、文峰塔、牌坊、辛峰阁;在村的东、南、西、北各建有东和门、南关亭、西安门、北钥亭等四个村门,都具有风水意义,既有防御、观赏之价值,又有倡扬崇文重儒之风俗的功能。斯人已去,功德犹存。江湾人为感激何公仙,在村中央曾建有一座“仙坛”,供奉朝拜何令通。现在仙坛已不在了,但一条“仙坛巷”却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三)宝地美景
江湾古村有自然的山水风光,加上人工营建的景观,构成了古村中一处处迷人的景象。《宗谱》中载有“云湾十景诗”,描绘了这座古村宝地的美景。
一景柳州春绿:风和日暖柳含烟,摇曳丝丝起复眠;可喜王孙闲掩映,绿云一段挂前川。
(此诗当写梨园河畔春柳吹拂之景)。
二景漱玉浓荫:溪流潺潺泻林迥,树影森森绕画亭;斜倚曲栏高枕卧,珮声时到梦中听。
(此诗可能是写岳飞桥畔之景)。
三景溪桥夜月:水云一色月华凝,万月寒烟露气腾;人过板桥波弄影,悠然身贮玉壶冰。
(此诗描绘新坑桥周边之景)。
四景灵岩积雪:参天拨地耸云端,岩畔幽人时往返;恐惹樵夫贪看弈,故将深雪闭玄关。
(此诗当描写灵山、朱笔尖群峰涌雪之景)。
五景龙池荷香:遥望龙池碧接天,枝枝争向日中然;临风旖旎浑无语,时有清香透锦笺。
(此诗当写荷花池风光)。
六景西岭松涛:鳞甲苍苍夕照中,露牙施爪舞迥风;奔腾几度惊残梦,错听钱塘浪拍空。
(此诗描写村西关水口林山水交映的景致)。
七景东野秋黄:暑退秋高天宇宽,东郊晓前露光寒;高低嘉粒团珠润,背日黄云片片沾。
(此诗描写村东边田园风光)。
八景北山岗翠:列嶂排云鬼斧修,松篁簇簇点山陬;两馀斜日轻风过,滴滴岚光翠欲流。
(此诗应是描绘后龙山绿树参天之景)。
九景南园梨雪:山阳昨夜一声雷,惊发南园雪万堆;淡日孤烟融冷艳,恍如玉女隔廉来。
(此诗当写梨园河南岸梨花堆雪之景)。
十景蓉峰晓霁:朵朵芙蓉绚碧空,绮罗云积曙光红;分明一幅秋江画,庶莫移来小阁中。
(此诗描绘远眺灵山所见之景)。
以上“十景”诗,艺术上平平而已,但所描绘景色今天仍能见到大部分。虽然一些景致已有很多破坏,如村两头水口,但可以让人想象江湾当年的风光。生活在山水画、田园诗般意境里的江湾人是有自信提升自己素养的。
(四)江湾的大风水
微州学里有“大徽州”与“小徽州”之说。“大徽州”指的是徽州人生活、经营、为官的全国各地,如扬州就被称为徽商的殖民地;“小徽州”则仅有古徽州“一府六县”:歙县、绩溪、祁门、黟县、休宁、婺源。所谓“江湾的大风水”,大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江湾的自然地理与婺源、徽州的大区位紧密相连。江湾祖山灵山是黄山余脉,梨园河水流经县城星江后注入乐安河、鄱阳湖,最后汇入长江。古江湾水口亭中有一副对联:“赴省出休,大路进源登五岭;通衢到浙,长河直上往三浯”。很好地点出了江湾与外界的山水联系。陆路可通徽州府与浙江省,水路可人货航运入长江。这一地理区位,使江湾与本省府县、外省的人口、经济、文化往来都十分密切、便捷,决定了江湾在汲取外部营养发展壮大自身过程中的有利地位。徽州文化是黄山特殊的自然环境所孕育出来的,江湾也不例外。
二是江湾的风水优势吸引了中原土族的眼光,成为他们避难、隐居、求生图存谋发展的首选之地。灵山引来了何令通,何令通把萧江氏引进了江湾宝地。正因为萧江一族有着高品位的优秀素质和优良传统,使江湾这块风水宝地所得其人。人的优势和地的优势在江湾得到了最好的结合。由此,江湾形成了耕读传家,儒贾互补的社会风尚。
三是江湾处于“吴头楚尾”的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区位。比较发达、雅致的吴越文化和当地山越土著及荆楚文化的粗犷、浪漫特质在此交融,形成了江湾特有的文化传统。吴国太子鸿被流放到婺源,亡故后就埋在江湾湖山,可见江湾得到开发的时间也比婺源其他地方早五六百年,文化的积淀也就比较深厚,居民的素质也就比较有品位。
四是江湾的山地环境与徽州其他地方一样,到明代就形成了人多田少的局面,人民无以为生,只好外出谋生,这就诞生了徽商。徽商在“大江湾”的全国各地发达后,纷纷把资金投入家乡建设,为江湾的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输血机制。可以说,是全国各地的“大徽州”、“大婺源”、“大江湾”,哺育了“小江湾”的成长、壮大。
“小江湾”是无法脱离“大江湾”的。江湾“大风水”之“大”,是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特定地域与开放世界因缘际会形成的综合效应。江永,以远在其他地方的学生(如戴震、程瑶田、胡培翚)而成就其学术成就和人生价值。江一麟,在全国各地多处为官。江仁庆则在上海实现了他的经商致富的梦想。江谦、江知源、江石溪,则在扬州等地成就了人生事业。而江湾的特色文化也通过这些名人传播到“大江湾”的许多地方。扬州就有萧江氏聚居的“江家大场”。江湾的地灵人杰,实际上是小江湾与大江湾互动发展的结果,是江湾“大风水”的山川地理、人文风俗、商贸经济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才是地灵人杰的真正奥秘所在。

(江湾乡贤园)


三、精美珍贵的古代建筑
(一)由礼堂和澹远轩
由礼堂和瞻远轩坐落在江湾最古老的南北走向街巷滕家巷北段。临街有两扇大门朝东开,分别通往由礼堂和瞻远轩,二者的内部还有门相通,形成一个整体。房屋建筑占地面积达360平方米。

(外景)
由礼堂由滕姓富商“滕百万”所建,时间大约在明朝末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屋墙用明式大方砖眠砌,出面雕有“藤”字。外立面立体层次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感。清朝乾隆年间,一位江姓富商江有炎买下了这幢房子,并在房子南边载有一棵银杏树的院落扩建了澹远轩,轩的梁、柱、板壁、房门就是用砍下的银杏树所做的,所以又叫“白果(银杏的别名)厅”。

(正堂由礼堂内景)

(厨房)
由礼堂的正堂坐北朝南。最南端是三披水天井。前进三间二厢,后进只一个小天井,无房,但建有三层楼阁。屋架为穿斗式,硬山墙围护,五岳朝天。堂前金砖铺地,梁架间有芦苇墙,方格眼式窗扇,这些都是明式民居的特征。
由礼堂的余屋部分由东向西扩展,共有四进,分别用作厨房,过厢和小后院,杂物间,茶叶作坊和猪栏。四进的门呈斜线而设,视线通透。由礼堂的正堂和余屋分别有门通澹远轩。轩坐西朝东。太师壁后是楼梯通往二楼,壁前是敞厅,两侧各有一间正房。敞厅前是天井院,有花台,十分宽敞。院南侧有一偏房,北侧是一过厢,有门折向通由礼堂。敞厅比院落高出约10公分。这座轩屋闹中取静,给人一份闲适幽雅的感觉,是主人读书接客的好处所,表现了婺源商人亦贾亦儒的特色。

(澹远轩内厅)

(藤字砖)

(二)敦伦堂
西面和南面临街,大门朝南临街,其余两面邻着民居。建于明末,总占地面积275平方米,房屋占地125平方米。现辟为江一麟纪念馆。
临街的南大门为八字院门,门内是一个方整的花园。花园内有花台、水井、梨树,宽敞宜人。房屋的大门十分奇特,门扇由一色水磨青砖蒙面,上加铁泡钉加固,安全、牢固,防盗防火十分理想。门上铺首古朴、美观。这种门极为罕见,在江湾也只此一处。屋内正堂三开间二进二层,穿斗式屋架,硬山墙围护。进门是一个三披水天井。檐柱为中间大两端小的梭柱状。正堂有两间正房,没有踏步过厢。房板壁与梁架间有芦苇墙,地面也是方砖铺地。这些都符合明代建筑遗留宋式作法的特征。楼梯在前堂太师壁后。正堂后进是个带天井的小院,有花台。正堂天井两侧有门通余屋厨房。厨房南面有门通前院。整幢建筑平面布局规整,大气,简洁不繁,给人一种质朴大方的美感。


(前院)

(砖制大门)

(正立面)

(内景)

(三)善馀堂
建于清末。西、南二面临街,其余两面是民居。大门和房屋均坐北朝南。善馀堂南立面外观十分富有美感。大面积的粉墙上点缀着门、窗,马头墙鹊尾灵动飞翘,院墙与屋墙又形成高低层次,富有音乐节律。在马头墙低凹处显露出黛瓦和二层木柱窗扇,给人以丰富的变奏乐感。

(南立面)

(正堂内部梁柱结构)

(客馆前堂)

(书斋外观和小院)

(书斋内景)
房屋的平面布局也在整饬中显参差,曲折款通,富于变化。进入南大门后是一个小院,有青石板花台和花卉竹木。房屋正门为石库门枋,门罩上有砖雕。进入大门是正堂,三披水天井,三间二厢结构,为二层楼房。正堂后进有天井院落,分布有厨房、杂物间。西头有一个植花木的小院。二进西南有门通客馆。后堂均铺木地板。客馆天井东边有南门通向另一个小院,小院虽小,却很别致。西头是一处平房书斋,东面带有门廊,小巧玲珑。
整幢房屋平面格局近正方形,占地规模达400多平方米,是较大型制的一座建筑。现辟为“江永纪念馆”。
  • 敦崇堂和中宪第

这是清代同治年间户部主事江桂高的宅第,府名“中宪第”,正厅堂名“敦崇堂”,分正堂和客馆两部分,占地326平方米。正堂带有门院,院门朝南临街。门内是一个落轿间。院中以鹅卵石铺成“福寿双全”图案。院子北边可见一个二层楼,一层为砖墙,二层是板壁木窗。有青石板花台和鱼缸。院子西边是正堂屋门,朝东开。屋门上有门罩砖雕,以造型优美的龙纹图案为主,上方四个元宝雕刻的是梅、兰、荷、菊。

(大门)

(柱头构件)
    进入屋门,正堂坐北朝南,三披水天井,三间二进,二层楼房。木架构为穿斗式。天井梁枋有一圈牡丹花纹,象征“锦堂富贵”。天井前方有一对斜撑雕刻着“刘海戏金蟾”及“和合二仙”,象征着“家和万事兴”。二进为厨房和杂物间。
正堂门院北侧房屋底层也是余屋,用作杂物间,有门向东通向客馆。
客馆另有一座南门临街。进入这座门是一个极小的院落,院落西边有门进入客馆。客馆上堂铺木地板,下堂是三披水天井,内置太平缸。上、下堂之间设木板壁门,门扇上有木百叶窗和玻璃。通正堂门上方有木格冰裂纹。这些都显现出清末建筑西化的影响。

(客馆前院和百叶门窗)

(门廊冰裂纹饰)

(五)三省堂
三省堂名称语出《论语》:“吾日三省吾身”,是清末民初教育家、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的祖居。
这幢房子建于清朝中叶,西邻滕家巷,东、北两面是民居,大门开在南面,正堂坐北朝南,占地262平方米。
大门为石库门,门里还有一道仪门(又称二门)。过仪门就可看到这是一座典型的三间四厢结构的民居。四水归堂的天井开在中央,四角有四座卧房。二楼是“跑马楼”,连廊呈回字形连通,靠天井一边设美女靠,可凭可坐。房子有三进三天井,后二进也有会客厅和卧房。一进上堂东厢房踏步过厢外有门通余屋,是厨房、杂物间。厢房过厢踏步门扇上有“戟罄瓶鞍”(吉庆平安)木刻。护净上也有木雕。整幢房屋给人的印像是规整大气,华美精致。

(内景)




(灵动逼真的双鱼雀替)

(六)江仁庆故居
江仁庆于清末在上海经商,发达后回家乡建了这幢房子,占地200多平方米。房屋大门朝西临街而开。大门上有砖雕垂花门楼式门罩,砖雕内容是亭、台、楼、榭和人物、走兽,手法是深雕镂空雕,从近景到远景多达四层。门楣处空白,寄寓着商人等待后人步入仕途再光耀门楣。屋内正堂坐北朝南,三间二厢一进,南面是三披水天井,有石缸蓄水。天井东头有门通南边的余屋,是厨房和杂物间。房屋北边墙的下部约二米高,用13块青石板护墙,上方墙上有2个小窗,呈叶子形状,寄寓着主人叶落归根的故里情结。

  
(商字形砖雕门楼和留白门楣)

(七)培心堂
这是古代江湾老街中段南侧的一幢商铺与住宅相结合的房屋,建于清代末年,占地190平方米。
培心堂与老街上其他商铺不同的是富有文化气息。大门临街朝东开,上有水磨砖雕门楼,工艺精湛。门楣额枋上书“乐山安宅”四个字,取《论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语意,表达主人以仁安身安心的追求。大门内便是店铺,是为第一进。穿过店铺,又有一个小天井院,并建了一座漂亮的砖雕门楼。门楼上方四块元宝上雕的是四季花卉:桃、荷、菊、梅,寄寓商人祈求四季发财的心愿。四角上雕刻的是渔、樵、耕、读。门额上方一块为“九世同居”,下方一块是文王访贤。左边一块刻了只雀鸟,右边一块雕刻的是梅花鹿,寄寓主人祈盼得到爵(雀)禄(鹿)。最下方一条蝙蝙和寿字连接起来的图案叫“福寿绵延”。额枋上题写了“拱宸萃庆”四字,“拱宸”形容星辰聚集之繁多,“萃”汇集,“庆”是行善有庆之意,这四个字的意思是积德行善而引来人们景仰。这个小院子和门楼,将商铺与住宅相对隔开,起到似断还连的过渡串联作用。
穿过门院就到了住宅正堂。靠南边是一个三披水天井,北边是上堂,坐北朝南。房子三间二厢,二层楼。
江湾老街上的这类“前店后宅”式建筑,都呈现出“横三进”的特点,而其他民居是“纵三进”。这种构造设计,兼顾了从商营业的需要和家居生活的需要,使二者互相照应,相得益彰。

(临街大门)   

(正堂大门砖雕门罩)


四、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一)人才辈出
据民国《婺源县志》记载,江湾江姓由科举或荐辟等方式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有24人。还有许多隐居乡里的儒士文人,潜心研究学问,光耀词林者有19人,著作达92部。另外还出了许多精通医卜星相、琴棋书画的名士。
1、清代著名学者—江永
江永(1681—1762年),字慎修,号慎斋,萧江氏第30代传人。江永出生寒儒世家,自小聪慧过人,6岁能日记数千言。后入私塾读书,过目成诵。他厌举业,轻利禄,蛰居乡里,教书为业,终身未仕。著名学者戴震、金榜、程瑶田都曾师从他。他博学多闻,苦读深思,长于比勘,穷其毕生精力,广摭博讨,搜集散见,以“勤考释,重辨微”之治学方法,勤奋著述,写下了大量治学必读的著作。他对经史百家、天文历算、声韵钟律、礼仪典章等均有重要创见,开创了皖派经学,堪称积学宿儒。据不完全统计,江永一生的著作有41种270卷,其中27种186卷被收入《四库全书》。较为重要的著述有《礼书纲目》《数学》《推步法解》《古韵标准》《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律吕阐微》《春秋地理考究》《河洛精蕴》等。江永晚年号斋名“弄丸斋”,自号“弄丸老人”,把世间万事万物当作一“丸”探究研理。江永一生学术成就卓然,为世人所仰。清末状元张謇为江湾萧江宗祠题的对联中把江永当作继朱子后婺源最重要的文化名人。蔡元培先生题赞称江永“礼书八十卷,韵目十三部。兀兀穷岁年,了了明古今。择卷偶有会,玄言时一吐。所弄非僚丸,圆转极天宇。我昔读公书,心焉慕仪矩;今朝披图像,须眉幸可睹。不朽有盛业,非必赖毫楮。万事丸中融,弄丸在何许?”翰林诗人许承尧赞江永:“先生综博精三礼,偶析玄言亦一奇。荏苒万期端莫敬,浑茫大宇道能弥。传经几辈昌高业,格物于今得达逵。一勺我惭知海味,喜从毫楮识风仪”。

(江永手稿《弄丸斋记》)
江永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世致用,造福乡里。他为汪口村设计并指导建设了平渡堰。古代汪口村是婺源东乡“通舟止此”的重要船运码头,为了增加码头水深,在村下游建造了呈曲尺形的平渡堰,长边拦河蓄水,短边与河岸构成航道,同时解决了通航和蓄水的双重功能。江永还在江湾后龙山上设计建造了风碓,利用风力带动舂米,解决了大旱之年水碓无水舂米的难题。他还在乡里倡设“义仓”,以丰补歉,使乡民得以度过灾年的饥馑。
2、明代爱国名臣—江一麟
江一麟(1520—1579年),学仲文,号新源。是婺源萧江氏第25世孙。他自小跟祖父学习《易经》,聪明伶俐,19岁考中举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在安吉州(今浙江安吉县)知州任上,平抚矿乱,兴教撰志,“德声遍布四乡”。三年后升任工部郎中时,民众扶老携幼为他送行。严嵩陷害刑部给事中吴时来入狱,江一麟冒死上书,使其获救。在广平府知府任上,抗旱灭蝗,被朝廷考评政绩为“天下第一”,升任广东监军副使,力剿倭寇海盗,因战功升任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1576年,改任南赣巡抚,治绩显著,于次年升任户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赴任淮安,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时黄、淮洪灾,百姓苦不堪言,江一麟提出“筑堤束水,借水攻沙”之策,刻苦任事,指挥施工,大功告成,而江一麟也因劳累过度病故于治河岗位上。弥留之际仍惦念漕务大事,“语不及私”。他病逝后灵柩归葬于江湾攸山脚下,神宗皇帝特派徽州知府高时到江湾吊唁,举行隆重的谕祭和葬礼。江一麟著作有《易说》《尚书约旨》《安吉州志》等。他平生廉洁,输金捐建了江湾萧江宗祠,并亲订了《祠规》,教化村民。
3、清末教育家—江谦
江谦(1877—1944年),字易园,号阳复居士,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学家、社会活动家。光绪二十八年奏保经济特科,宣统元年公举为安徽省咨议局议员,宣统二年举为江都资政院议员,1914年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翌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校长,曾为南通张謇创办通州师范,任监理、代校长。他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施教,注重“能读能耕”之四字训,矫正袖手空谈之旧习,为我国师范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三等嘉禾章。中年归故乡,创立“佛光社”,精研儒佛合一之学。又与同乡江知源筹款重建了萧江宗祠。1944年,在上海病逝,葬江苏南通三余镇。江谦对语言学、佛学均有研究,撰有大量著作,主要有《宏法联语集》《佛家三字经注》《佛儒经颂》《心经颂》《天然声音学》《江易园讲演录》等,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了校歌(李叔同作曲),今为南京大学校歌,歌词曰:“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峨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4、近代实业家—江导岷
江导岷(1881—1947年),字知源(又作“滋园”)。生于商贾之家,自幼聪慧好学。14岁即随父在家开铺经商,善经营理财。1912年,经同乡江谦举荐,担任张謇创办的江苏南通通海垦牧公司总经理,组织实施开垦荒滩,使之变成青葱之沃野。其经营得法,使公司快速发展。为表谢意,张謇划出部分垦地酬谢他的二个学生江谦和江知源。他们二人把地折价变卖后于1924年重修了萧江宗祠。江知源同时还在江湾创办了义仓学堂。
5、江都名医—江石溪
江石溪父亲江振鑫于咸丰六年(1856)前后,从江湾迁居扬州江都县仙女庙江家大场,开办经营一家木器店。江石溪出生在江都,聪颖好学,拜名医周公溪门下学习中医,六年业成,独立行医。因其医术精湛,且常为贫苦病者送医施药,深受患者和民众爱戴,成为当地的一代名医。石溪先生有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民国初年,反对袁世凯卖国行径,斗争在前。1915年,受聘为张謇创办的大达内河轮船公司,任协理一职,还曾参与大丰、东台垦牧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得到张骞的信任与褒奖。石溪先生还擅长诗文、书画、音乐,尤精箫、笛、山水画,系扬州“冶春诗社”成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士。其诗词遗作于1994年由江苏江都诗词协会编印出版了《石溪诗抄》。江石溪有7个子女,长子江世俊,六子江上青。江世俊生有五个子女,江泽民是其次子。
6、革命烈士—江上青
江上青(1911—1939年),原名江世候,祖籍江湾。1927年7月在南通中学读高中时加入共青团,1929年秋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曾被国民党逮捕入狱。抗战前后积极参加救亡运动。1938年秋赴皖东北,任安徽六安专区秘书兼政治部主任,皖东北军政干校副校长,中共地下党特支书记等职。1939年7月29日,在安徽泗县小湾村(今属江苏泗洪县)遭反动地主武装袭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二十九岁。他牺牲后,其长兄江世俊深念手足之情,按江淮习俗,举行家祭,并将次子江泽民承祧于江上青。
7、明代太医—江一道
江一道(1535——1584年),字养初,自小随术士学医,究心岐黄,以药济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名噪一时。其胞兄江一麟在江淮督修淮河时,民工因患流行疾病死亡众多。江一麟便令江一道赴治淮工地为民工治病,救活了无数条生命。工部上书潘季训得知此事,待之以上礼,向朝廷举荐江一道任太医院吏目。
8、江湾萧江始迁祖——江敌
江敌(1061—1109年),字景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仅19岁的江敌率族人迁居到当时云湾村外的鲍家州上。当时,云湾村有鲍、滕、叶、戴、何等姓氏居住。有一年正月,江家一男孩在云湾鲍家居住地看灯放鞭炮,不慎引起火灾,烧毁了鲍家居住的茅草屋。江敌和族人向鲍姓人道歉并答应赔偿。于是将州地江姓居住的砖瓦房全部让给鲍姓人家住,江姓则在鲍家居住的废墟上重建家园。迁入云湾后,江氏一脉经几代繁衍,兴旺发达成为云湾第一大姓,云湾也就改名江湾。江敌成为萧江氏迁江湾的始祖。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江敌任洪州进贤县(今江西进贤县)县尉期间,“多善政,民往往颂之”。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考中进士,发榜时,他已故于任上,补授将士郎。

(二)名人与江湾
1、何令通与江湾
何令通,即南唐国师何溥,字令通。他因得罪皇帝被贬,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他来到江湾的祖山灵山隐居。萧江六世祖江文采慕名前去拜望他,并赠送他60亩良田,还为其在灵山建造碧云庵。为感谢江文采,何令通经过多方踏勘,指点江文采迁居旃坑马槽坞。后又发现了云湾这方风水宝地,便指点七世祖江元庆、八世祖江敌想法迁入云湾发展,并按风水术原理对江湾风水进行补救:培土筑仙人桥,改河道、引水、挖井补基,植五棵樟树祈福。何令通实际上是江湾最早的建设规划师。
何令通隐居灵山期间写有《蓉峰四景诗》,借景抒情,排遣忧怀,诗录如下:
《半月岩》:怪石悬山腰,天然景奇绝。深如月半轮,万古无圆缺。
《金鸡石》:山中多乱石,此石独奇峭。金鸡鸣何为,为我啣丹诏。
《送客亭》:有客来山中,祗迎山道左。送至峰前亭,相对忘尔我。
《望家墩》:几回墩上行,墩上白云护。趺坐望东山,心若有所触。
2、岳飞与江湾
宋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1133),岳飞率兵征伐李成,曾数次来到婺源。路经江湾,村人江致恭(江湾萧江氏十世祖)随军任幕僚,并捐家财充军饷。岳飞赠诗曰:“西风猎猎卷旗旌,鄱水湘江未足平。早晚黄金台下去,与君携手共功名”。为纪念岳飞过江湾史实,江湾人把村东头的一座桥命名为“岳飞桥”。
3、张謇与江湾
张謇是清末状元,著名的实业家。他在南通兴办轮船公司、师范学校、垦牧公司,有三位江湾人给他出力良多。一位是为他创办南通师范的江谦,一位是任他的垦牧公司经理的江知源,还有一位是大达轮船公司协理江石溪。张謇曾言,他的事业有成,赖于不绝贤人助阵,功归“一兄一友两弟子”。其中的两弟子就是指江谦和江知源。张謇在自订《年谱》中提到“得士婺源江谦”,并赞:“举止温而恭,察其业颇窥三代两汉之书,与人语辞顺而气下,益爱重之”。还在江谦祖母七十寿辰贺辞中写道:“余学艺崇明书院之三年,得婺源江生谦,文嘉,叹以为美才”。当江谦、江知源筹款重建萧江宗祠落成后,他欣然为之撰联:“江氏自节度易姓以来,叠分于婺、于歙、于衢,代挺闻人,粲乎溯兰陵八萧,至昭明太子;云湾当有清重儒而著,其他若胡、若程、若戴,并称世哲,翕然推弄丸一老,继晦庵先生。”
4、戴震与江湾
同属古徽州人的戴震曾拜江湾名儒江永为师,在江永的传授下,戴震成为传江永之学而集大成的高足弟子。江永虽十分饱学,却仍谦虚好学。一次讲学之余,他将研究算学中的十多个难题与弟子戴震切磋,说:“这些题目存疑已十多年了,你能试试看吗?”戴震分析推算,一一作了解答。江永看了不胜惊喜,兴奋地说:“十余年的疑问竟决之于一旦,你实在聪明过人!”江永病逝后,戴震作《江永事略状》,赞道:“盖先生之学,自汉经师康成(即郑玄)后罕其俦匹。”高度评价了江永的学术成就。
5、文天祥与江湾
江湾人江守中,才华横溢,尝游学京都,为待补生,与文天祥同舍就学。他曾率三个学生上书劝行忠义,上不听,拂衣归隐。此时,文天祥为此作《送江待补还静山小隐》诗以赠,全诗如下:“天外为织云锦章,降为人间五色笔。碧云朱电驾夫容,照映山人读书室。百花头上万卷阁,夫容香霭归仙宅。光风霁月长在门,学士樵夫共分席。峰回路转月影圆,鸟啼花落人声寂。带径锄罢抱琴归,时挽红霞坐岩石。料应不是终南径,疑是桃源避秦客。静来勘破天地心,更与先生谭太极”。

(三)民间故事和古楹联
江湾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千百年来口耳相传,构成了江湾古村的文化风韵,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故事赖江湾村老人江金池搜集整理,形诸文字编印成册,使我们能一睹其精彩。
江湾民间故事大多是有关江湾村形成历史、名人传闻、村落风俗的内容。《何仙慧眼识江湾》记录了何令通指导萧江氏迁居江湾和多方补基,完善风水的故事。《岳帅预言出天子》《戴震陪师谒皇上》记录了历史文化名人与江湾的过往。《江绍牙杀子封山》《江全七捉鬼抵账》《铁癞痢血涌江桥》《好法师求雨灭虫》《硬拳头专打不平》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风情。故事最多的是江永先生,大约有上十个,如《推四时巧取象胆》《江慎修悔泄天机》《梅雨天苦撑箬舟》《还人情关养猪精》《解旱情太阴借水》《忧民食巧造风碓》等。
这些故事多有机智、巧妙的情节,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平实,并带有许多神力浪漫色彩,寄寓了人们求善嫉恶的美好心愿和崇拜名人的神化思维。
江湾古代一些公共建筑上都悬有联匾,流传至今的古楹联有:
村头亭联:“赴省出休,大路进源登五岭;通衢到浙,长河直上往三浯”。非常准确而形象地描述出江湾地理位置的优势。
南关亭联:“万壑松涛倚北钥;一弯湖水锁南关”。既是对南关亭地理环境的描绘,“倚”、“锁”二字又写出其村门防御的重要性。又:“静坐当思已过;闲谈勿论人非”。富有哲理,是对亭子人群闲聚笑谈的一种警醒。
水口八角亭联:“八叶宰相之家皆为太子之后;一部文选而外尽是庙貌钟英”。叙述萧江氏的历史发展和家传渊源,笔底渗透豪迈之情。
水口辛峰阁(文昌阁)联:“水贴荷钱,买得湖光千万顷;山垂木笔,描成春色二三分”。
传为江永所作,十分夸张而逼真地描绘出村西头荷花池与后龙山相辉映的景色和气势。
水口庙联:“雪趁风威,白占田园能几日;云从雨势,黑瞒天地不多时”。把绘景与述理巧妙地融合在一副对联中,景中含理,水乳交融。

(四)民俗风情
古代江湾,农闲正月是最热闹的日子。从初一开始,举办灯会,搬演地戏,抬豆腐架巡游,老老少少都自娱娱人,洗去一年的辛劳,祝福来年的好运。
其中江湾的豆腐架游行最具特色。由四个汉子抬一杠台面,上面是彩装戏文装扮的童男玉女造型,十分形象逼真。这种民俗,强化村民对古代戏文扬善惩恶观念的教育,以最喜闻乐见的方式直观地教化民风,提高村民的审美水平。豆腐架出行时配有鼓乐,吸引观众。通过这一娱乐化的组织,强化了村民团结协作意识和向心力,是村民自治的一种有效手段。

  
(豆腐架巡游)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湾要舞龙灯,庆贺丰收。龙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板凳龙,一种是禾杆龙。禾杆龙以稻草扎成龙头、龙身、龙尾,遍插香火。夜幕下舞龙时香火成线、成形,构成十分美观的灵动形象。这也是古代宗族乡村组织村民、教化村民、娱乐村民的一种好形式。
江湾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民俗:打字虎,即猜谜语,每年都要在祠堂里举行一次。有一位先生坐“虎”台宣读一个个谜语,猜中的人可获得奖励。为了鞭策年轻人读书,形成灵巧的思维能力,江湾规定:没有受过私塾教育的人进祠堂要交钱,等于买“门票”。每年在一定的时候,村里20岁的男丁就聚在一起,请先生坐“虎”台。虎台先生的报酬、奖品和笔墨纸砚的开销,都由20岁的男丁分摊出资。文会是江湾另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初六,全村没有达到中等文化水平的青年男子,都要到祠堂参加“会文”。“会文”活动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文会”实施,宗族从祠堂公产中安排一笔资金供“文会”开支。每年都会推举一位先生做会文主持人。所谓“会文”就是写作文(用文言文写),每年只出一个题目,每人写一篇,限时完成,不得少于300字。文章写好后,主持先生便一篇篇批改。满了300字,语句通顺,立意新颖的,主持先生便会用朱笔批一“宴”字,也就是说文章作者晚上可以在文会里喝酒吃饭了,这当然是每个青年都希望得到的荣誉。江湾人以这种通俗的方式激励村民苦读成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END

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微信 | kuangqie1003邮箱 | 457223617@qq.co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找大师|清河龙虎堂

GMT+8, 2024-12-18 22:59 , Processed in 0.08688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